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園區計畫同學實習作品Linear@Sticker量測太陽能相對照度結果


目前系統穩定 量測945公里結果與氣象資料確認具有一致性與連續性將持續改善系統成為商品化的研究儀器


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園區計畫晶元光電與基能科技實習同學合照

 Natural Light Information System


計畫實習同學與計畫主持人獲得展示平台糯米橋社區協會之認養合約書與理事長夫人合影

2015年8月19日 星期三

園區計劃同學前往糯米橋進行第五次的工程

 完成太陽能電力設施的拉線到遊客中心做為日後感測系統記錄的電力來源之一
 晶元實習同學林CEO架設LED燈版


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園區計畫同學京都會議論文發表

        2015年第22屆國際顯示技術會議 (22th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Display Workshop) 將於2015129日至1211日在日本大津(京都區)舉行。該研討會為國際影像顯示資訊協會(Society for Information Display, SID)於亞洲舉辦的光電領域極重要研討會。此研討會提供給美/歐以及亞洲地區研究人員、工業上及研究實驗室和學術界工程師等交換討論的機會。由於此研討會所涵蓋的主題相當廣泛,對於目前顯示光學與LED應用設計的發展與應用有極大的幫助。在光學技術會議的發表指標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本計畫執行擬帶領電機所FY101-102學生洪紹恩,電機系FY103-104學生林暘宇、吳政憲、林宜盈、劉冠霆、楊尚澤、李明洋、張明澤、張元瑜、王宏峻、陳宏昌、施正晏與蔡明翰等13位計畫同學出席與會,並在會中發表六篇論文:
1.     Chung-Jen Ou*, Zheng-Yan Shi, Shang-Ze Yang, (2015.12.10), Novel PWM Circuits and Power Supply Design for LED Lightings, (IDW2015-2015International Display Workshop) DESp1-5 (281), Otsu, Japan.
2.   Chung-Jen Ou*, Hong-Jun Wang, Ming-Ze Zhang, Hong-Chang Chen, Ming-Han Tsai, (2015.12.11), Novel Solar Window with LED Illuminating Compensation for LCD Display, (IDW2015-2015International Display Workshop) MEET3-4 (286), Otsu, Japan.
3.   Chung-Jen Ou*, Yi-Ying Lin, Guan-Ting Liu, Yang-Yu Lin, Ming-Yang Li, Cheng-Hsien Wu, (2015.12.11), Multifunctional LED Back-lightings for Displaying, Illuminating and Insect Prevention, (IDW2015-2015International Display Workshop) MEET4-3 (302), Otsu, Japan.
4.      Chung-Jen Ou*, Shan-En Hong, Yuan-Yu Chang, Chen-Hsien Wu, (2015.12.10), On the Discussion of the Uniformity Metrics, (IDW2015-2015International Display Workshop) PRJp1-1 (303), Otsu, Japan.
5.     Chung-Jen Ou*, Shan-En Hong, Zheng-Yan Shi, (2015.12.10), Electrode Patterns for Optimized HB-LED Apodization Profiles, (IDW2015-2015International Display Workshop) MEETp1-1 (339), Otsu, Japan.
6.       Chung-Jen Ou*, Chen-Hsien Wu, (2015.12.10), Surface Structures Treatment for Light Extraction of HB-Light Emitting Diode, (IDW2015-2015International Display Workshop) MEETp1-2 (340), Otsu, Japan.。

園區計畫實習同學協同FY102 年度計畫學長於逢甲大學學習結構分析軟體


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計劃同學於東華大學展示實習專題做品

開發新的專利技術可以完成太陽能大數據分析
藉由本次參賽過程計畫師生於中部橫貫公路實際運作紀錄

 
 2015全體參賽成員於石梯坪合影留念



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考古大發現!台灣5000年前 已有農業

台南科學園區開發過程發現大量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從民國85年開始挖掘,耗費15年總計搶救34處,經過整理發現文物中遺留有稻米、小米和其他動植物,且米粒外型大小都差不多,這是目前發現台灣最早出現的農業,顯示當時已有選種甚至育種的技術。中研院院士臧振華領導的考古團隊搶救出的南科遺址,年代距今5000年至300年間,涵蓋了10個考古文化期,考古花費的時間、人力、發掘面積、出土文物數量,在台灣考古學上排名第一位。
民國95年開始,科技部前身國科會就支持考古隊進行出土文物整理分析,10年計畫即將結束,臧振華發表考古整理成果,其中最讓人振奮的是首度發現稻米,這是台灣最早出現的農業。臧振華指出,當時的南島民族不僅種稻,從現場發現的米粒大小都很一致,顯示當時可能還有選種與育種的能力。
臧振華表示,過去的考古研究,台灣在舊石器時代完全沒有發現農業的跡象,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停留在舊石器時代,但從南科遺址發現稻米、小米,顯示5000年前南島民族已經進入農業時代,這對進一步了解台灣農業文化興起與變遷有代表性意義。另外,南科發現的聚落、陶器、鐵器等,經過分析發現和大陸珠江三角洲的新石器文化相當類似,臧振華指出,目前對南島民族的研究,最主流的說法是台灣舊石器時代是最早的南島民族,如今透過聚落的型態和生活方式來分析,顯示南島民族可能是來自珠江三角洲,這是南科考古提供的重要線索。
臧振華說,截至目前已經整理20個考古遺址,但仍有14個考古遺址文物尚未整理,這些文物動輒幾百萬件,繼續整理和分析,可以對南島民族文化有更進一步了解。南科出土的是台灣非常古老的文物,搶救後,這片土地卻孕育台灣最進步的科技產業,從陶石骨角到晶圓光電,證明考古和科技發展可並行而不衝突。

2015年8月10日 星期一